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,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之间的竞合关系愈发微妙,价格战却让消费者持币观望。
4月18日,今年全球第一个A级车展——2023上海车展拉开帷幕,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玩家悉数登场。
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让燃油车与电动车加速换位,中外车企的“角色”也在互换,在2023年的上海车展现场甚至出现了跨国车企“取经”团……汽车行业正在重塑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,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之间的竞合关系愈发微妙,合资车企奋起反击,价格战却让消费者持币观望。
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。资料图
21世纪经济报道特邀各大车企高管,探讨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及车企破解之道。
问题1:你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变化,以及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之间的竞争和融合?
冯兴亚:今年年初以来,整个汽车市场的竞争,我认为是比想象当中要激烈的。消费能力的提升会有一个过程。现在明显感觉到,全国各地的消费购买能力不是很强。目前看来,不知道这个消费需求的恢复和后期政策走向上是什么样的影响,但是总体我还是比较乐观的。我觉得尽管不一定有3%的增长,但是总体情况,持平还是有可能的。
大家可以看到,新能源尽管补贴取消了,但是新能源还是保持增长的态势,有30%多的增长,这个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我想下一步如果有一些政策的陆续恢复,经济水平恢复正常,老百姓的购买能力,消费者的购买能力,是会逐步恢复的。
所以,我对整个汽车的前景,还是乐观的。
竞争肯定是不可避免的,中国市场是最内卷的市场,内卷其实就是竞争。做产品肯定必须面对竞争,如果你在竞争过程当中,打不过竞争对手,那别的就不用讲了。
传统汽车和电动车之间的竞争,这是一个转型的问题。随着电动化的推动,接受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。特别是一些传统燃油汽车的消费者,在买车的时候,也是要首先问一下,思考一下,有没有适合他的电动车购买。这个决策思想上的变化,是产品设计变化很重要的出发点。我们的路线、战略,其实都是基于对消费需求变化的调整。
所以,我觉得竞争问题,是对消费需求把控问题,消费需求变了,厂家必须把它做好。面对新的消费群体,电动车是敢于、善于突破的,这都是未来汽车新时代会出现的特点。而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做得还不够,下一步围绕着汽车行业面临的新时代,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,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布局,这都是迎来新时代所需要的。
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 林杰。资料图
林杰:互联网造车也好,手机、科技企业进入汽车领域也好,从大的方面来说,虽然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,但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对于消费者来说,不是坏事。
其实从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、共同面对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,这也是一个好事。它们的进入引发了我们多方面的思考。
新势力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以后,有很多老总也发现,这个行业还是值得敬畏的,稍微不小心,可能就会酿成大错。其实我们彼此之间也是一种互相学习的状态,过去很多人在讲,汽车产业是不是变成夕阳产业了?后来一看,这么多跨行业的人都要进入汽车产业,才发现我们是朝阳产业,他们的进入也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。
所以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厂商都要成长,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,要让更多的消费者接纳你、认可你,我们自身就需要去改变。
李瑞峰:现在整个汽车市场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,一定是加速优胜劣汰,一定是销售规模和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就会存活下来,到未来就会形成K型分化。
在这个状态下,像百年的德国或者美国的汽车企业是一样的,就那么几家,中国可能也会呈现这个态势,这就意味着谁能够健康地运营到2025年,才可能会提到2030年的战略。如果在这个过程之中动作变形,经营态势很差,不可能到那个规模。这就是刚才说的一定要有长线经营思考。
哪吒汽车CEO 张勇。资料图
张勇:第一,我认为别人一直说新势力这个不好、那个不好,就说明他们忌惮新势力。
第二,汽车产业是长周期,五年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周期,一时的胜负不代表什么。在这期间,要想到真正要形成的核心能力是什么。
新势力车企体制机制的优势,效率高的优势仍然在,我认为这才是至关重要的竞争优势,一定比其他的传统车企甚至跨国车企要快要好,而且决心也要大,这是我们最核心的优势。
刘杰:我们认为接下来三年,就是2023年到2025年,将是智能电动车三年的淘汰赛,这个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竞争,而是技术、产品、交付能力的三大能力综合竞争。
所以我们认为,接下来,行业的淘汰竞争会加速,内卷也会加速。到2025年,真正能够被称为头部的CR5应该就会基本确定下来,接下来从2025年到2030年的过程,头部的CR5可能不会改变,只是会进一步去扩大它的市场份额。
长城汽车CGO 李瑞峰。资料图
问题2:你怎么看待中国汽车市场的“价格战”?要怎么去应对?
李瑞峰:1月份由特斯拉引领的降价潮以及3月份某些合资品牌因为库存的原因发起的大促销是一种“腰斩式”的降价,本来疫情之后的消费信心就比较弱,尤其是中国自主品牌经过多年积累,有一定的品牌认知和品牌信赖度的时候,这种不规则的竞争态势对于整个汽车市场带来非常不好的现象。
4月份,大家不再追求降价了,但开始定价了,有些东西连成本都Hold不住了。定价潮如果不在理性的状态之下,没有稳健的经营思路,没有平衡中短期、中长期战略思考,甚至看不到企业经营和盈利模式的状态之下,不知道这个企业能够存续多久,也不知道这个品牌能够存续多久。
我们现在为其定价鼓掌的时候,也许就是为其将来不久后的“送终”。如果没有看到增长逻辑,风险就很大,不持久。
张勇:今年的这种降价,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,哪吒S原来定价感觉很好,后来发现比特斯拉都贵了,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。但是,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增程车型慢慢上量,入门版的纯电车型也会在6月份发布,再加上渠道数量稳步的增长,我觉得我们今年的目标仍然可以实现。
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 刘杰。资料图
刘杰:我认为价格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我们把更多的企业投资和企业精力投入到引领整个科技的发展,从而让用户能够享受到前沿的产品价值,这个始终是我们的专注点。
以现在市场形态来看,其实我们看到恰恰是产品价值不高、相对来说科技和技术不强的企业,反而会最先陷入到价格战里面。所以我们认为对于整个行业接下来的形态是会有一些引领企业,不断地去拓展智能电动车的边界,还有一些可能会靠后的企业,他们不得不陷入到价格战里面。
我也认为消费者接下来也会越来越理性,消费者真的会因为恶性的价格战而去购买吗?其实如果光看今年3月份的市场,发现不是这样的,有的产品确实可能进行了大幅的降价,但是消费者并没有选择。
问题3:这几年中国本土车企发展迅速,但另一方面,很多合资品牌或外资品牌却相继退出中国市场。你如何看待合资品牌或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?
冯兴亚:最近电动化趋势的发展,确实造成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,合资品牌的份额在下降。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的发展和中国智能网联化的进步。
未来合资品牌还有没有必要,还能不能发展?这个答案在于每一个企业的战略是什么样的,以及资金的投入。我想,如果一个合资公司、合资品牌,要想在中国发展,就必须加快、加大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化的进程。在发挥自己原有优势的基础上,要解决电动化的短板,解决智能网联化的短板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,市场是消费者选择的,你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,你就有市场。迎合不了消费者的需求,如果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主张,那可能就会退出这个市场。这是市场决定的。
其实,我们一方面搞自主创新,另外一方面,也欢迎各个国外的品牌、国外的公司,到中国来共同发展、共同研发相关的技术。如果一个公司有信心,完全可以放心地到中国来,按照中国消费者的特点,迅速地研发产品,补齐短板。
虽然自主品牌目前是取得了暂时的领先,但是如何把这个领先优势保持住,绝不能骄傲、大意。当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,你是先行者,你尝到了先行的红利。到大家都意识到该这么做的时候,那就是真正拼实力、拼体系能力的时候了。还要保持高度的危机感,才能赢得自主品牌最终的胜利。
(作者:何芳,左茂轩,杜巧梅,宋豆豆,实习生林衎 编辑:张明艳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