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报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马鹏宇
6月27日,从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;7月11日,参加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入职培训。21岁的濮阳青年高泽经,脱掉学生服换上工作服,几乎“无缝对接”。
在很多人看来,从校园到职场如同“惊险一跳”,高泽经的就业之路为何走得如此平稳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分析原因,高泽经说得最多的就是“技能”。“我学的是石油工程技术专业,入学后经常到企业实训,对生产车间非常熟悉,好多技能都掌握了。”高泽经对“技能青年”的身份高度认同,并且感到非常骄傲。
也正是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强力推动“校企合作”,把100多名像高泽经这样的普通青年变成了新时代技能青年,获得了就业“先机”。
“上学”就是“上岗”。今年6月,国家层面印发的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为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“两张皮”问题提供了解题思路。而濮阳的职业院校,在“校企合作”方面已经先行先试,培养了不少高技能人才,为推动产业转型提供了支持。
从产业需求来看,濮阳因油而生、因油而兴,近年来以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转型为主攻方向,着力构建“五大四新三未来”现代产业体系,急需相关高技能人才。
从人才供给来看,当地围绕产业链,锻造人才链。于2020年批准设置的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,设置的油气工程、现代化工、材料工程、新能源(氢能)、绿色生物、低碳环保等专业,可以说是为当地产业“量体裁衣”。
“我们学校与濮阳市工信局深度对接,根据产业规划招生,就像企业拿着订单搞生产一样,瞄准市场需求培养人,避免人才培养滞后和‘结构性矛盾’再现。”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化工学院相关负责人刘连鹏说。
“订单式”培养高技能人才,在濮阳的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。
2022年,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开氢能技术应用专业。“郑汴洛濮要打造氢能产业带,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。”该学院相关负责人逯云杰说,他们的培养计划是跟中沁泰康、国鸿氢能等濮阳氢能龙头企业共同制定的,企业需求融入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各环节。“学生还没毕业,已经被企业‘预订’”了。
“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不但上手快,而且流失少。”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。
“我们‘订单式’培养了183名毕业生,有175人已经到岗。剩下的几个人,不是没地儿去,而是在挑哪儿更好!”刘连鹏骄傲地说。
标签: